如何引導孩子正確使用數位媒體?家長必學四大策略

by ezboon

兒童媒體識讀
短影音對兒童的影響
媒體識讀教育
兒童網路使用指南

為何孩子會沉迷於短影音?如何選擇適合孩子的影音內容
兒童數位媒體使用指南
短影音對孩子的影響
兒童媒體素養

 foggy 朱芳慶 

完全禁止孩子使用媒體並非可行之道,關鍵在於如何引導孩子正確使用科技。家長應積極參與孩子的數位生活,選擇適合的內容,並透過溝通與教育,幫助孩子培養媒體識讀能力,這樣才能確保他們在網路世代健康成長。

俗話說:「抖音一響,父母白養。」
這句話似乎反映了現今滑世代的現象,以及年輕人對手機應用程式的過度依賴。有些人甚至被對岸媒體綁架,形成所謂的「媒體偏食」現象。

我們在飲食上常會不自覺地選擇過去習慣的食物,例如喜歡吃美式速食的人可能會經常光顧麥當勞,愛喝飲料的人則可能選擇清心或五十嵐。同樣的,在閱讀習慣上,也會有所謂的「閱讀偏食」,意指人們會傾向閱讀某種類型的書籍。而在觀看影片方面也是如此,目前最多人使用的平台如 YouTube、Meta(Facebook)、抖音、小紅書等,都會透過演算法推送用戶可能感興趣的內容。

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看到許多新手父母在公共場合中,當孩子吃飯或喝奶時,會拿出手機或平板讓孩子觀看 20 到 30 分鐘的影片。孩子們因此目不轉睛地盯著螢幕,逐漸形成一種不健康的依賴(但只能如此?)。短影音對兒童的影響不容忽視,在教育現場更是屢見不鮮。

短影音的演算法如何影響孩子的行為模式?

短影音平台如抖音、YouTube Shorts 透過精密的推薦機制,不斷推送與使用者興趣相關的內容,讓孩子沉浸其中難以自拔。這種機制不僅影響專注力,還可能塑造孩子的價值觀與行為模式,家長需特別留意。

曾在課後輔導課中遇到一名一年級的小朋友,課堂上動不動就說要拿菜刀「殺死」某位同學,甚至喃喃自語:「我要拿菜刀砍他!!」,對於一個五、六歲的孩子來說,這樣的話語令人毛骨悚然。我當時擔心孩子是否遭受家庭暴力,於是詢問他:「你是不是有看過爸爸跟別人吵架?或者爸爸媽媽曾經拿過菜刀吵架?」孩子天真地回答:「沒有,我是說要拿菜刀砍教會的某個小朋友。」

我進一步追問:「為什麼你想這麼做?」 孩子回答:「因為玩耍時,他推了我,我不高興。」 「只是被推了一下,為什麼要動刀動槍?」 「我也不知道,但這好像是一個方法。」當我問他:「這些話是從哪裡學來的?」 孩子竟然說:「我從抖音上看到的。」

短影音平台與串流影片的推薦演算法,讓孩子看過某類影片後,系統就會不斷推送相似內容。如果孩子的觀看習慣沒有受到適當引導,他們可能會長期耳濡目染,甚至誤以為暴力是解決問題的最快方式。這不僅影響孩子的行為模式,也可能養成反社會的人格特質。

如何引導孩子健康使用媒體?

完全禁止孩子使用數位媒體並非良策,關鍵在於適當引導。家長可透過內容篩選、共讀共看、時間管理與媒體素養教育,讓孩子學會如何選擇適合的影音內容,從被動觀看轉為主動學習。

  1. 定期檢視孩子的觀看紀錄
    在孩子年幼時,家長應隨時關注他們的觀看內容,並與孩子建立對話,了解他們的興趣及交友情況。若發現內容涉及暴力或不適當言語,應及時調整,並透過性別教育或社會科學教育進一步引導。
  2. 控制觀看時間,陪伴孩子選擇適合的影片
    幼兒園及國小階段的孩子,不宜長時間使用行動裝置觀看影片。相較於網路影片,電視節目經過審核,相對安全。家長可與孩子一同觀看適齡的卡通,如《佩佩豬》、《超人力霸王》、《屁屁偵探》等,並適時引導孩子觀看知識型影片,如《親子天下》、《小天下》、《巧虎》或教科書廠商(如南一、康軒)製作的教育影片。
  3. 因材施教,引導孩子善用網路資源
    禁止孩子使用網路並非最好的做法,因為網路已是趨勢,孩子是數位原生世代,家長無法完全杜絕。相反地,我們應引導孩子利用網路學習。例如,對手工藝、繪畫或捏黏土有興趣的孩子,可以觀看相關教學頻道;喜歡聽故事的孩子,則可以訂閱優質的兒童故事頻道。如此一來,孩子不僅能打發時間,也能提升自身技能。
  4. 過濾並訂閱優質頻道
    家長應適時檢視孩子的訂閱內容,刪除不適當的頻道,並推薦優質的教育頻道。例如,《范科學》、《親子天下》、巧虎的英語、國語、數學、自然科學頻道等,比起個人化、強調點閱率的 YouTube 頻道,更能提供孩子有價值的內容。

結論:培養正確的媒體識讀觀念

媒體識讀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價值觀養成過程,不是透過幾堂課或簡單的規定就能改變,而是需要長期的引導與習慣養成。如果發現孩子的媒體使用習慣過於偏頗,家長應冷靜應對,與學校老師或有經驗的教育人士討論,而非單靠責罵或禁止,否則只會產生反效果。

與其完全封鎖孩子的媒體使用,不如陪伴孩子一起探索網路世界的優質內容,讓他們在網路的海洋中找到值得學習的方向。

You may also like